五天前咸达数据V3.2抛出一个观点:新版GMP将淘汰三分之二的中药提取企业。五天内有上千网站,上万个微信自媒体转发此观点。
根据咸达数据V3.2的数据:颗粒剂的中成药生产企业有2052家,其中2015年过期的有1989家。已有1072家企业获得颗粒剂的2010年版GMP 证书,拥有提取的GMP证书有917家企业,还有1072家没有取得新版GMP,因此提出:三分之二中药提取车间将被淘汰的观点。
此观点我不完全苟同,因为没有深入企业,没拿到巨量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巨量中药提取车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我觉得淘汰或关门的可能性极小,几乎所有企业都将选择升级或转型。
升级:投资,升级设备及软控,通过新GMP。
转型:杀入植物提取行业或功能性食品行业
为什么会转型杀入植提行业呢?我们从数据和已经发生的现象说起。
上面数据来自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 于志斌 在陕西植提协会组织的 植提学术论坛上的演讲《植物提取物出口情况及产业机遇》。
可以看到,15年提取物占中药出口的58%的比重,而且在保健品、中成药和饮片逐渐萎缩或是犹豫不前时,提取物却依然昂首挺胸,毫不客气的驰骋在高铁序列,遥遥领先其他品种。根据植提业网站去年公布的数据,植提已经连续15年,每年出口平均增长幅度为25%,2015年更是夸张的达到33%(图上22.5%部分HS编码没有统计在列,于主任主要重视中药数据的统计)。
上面是出口数据,至于国内,没有具体数据呈现,但是也可以从政府公布的一些数据里探出点味道来。
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强调,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贺燕丽同时指出:“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对于我国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未病先预防”和“治未病”的模式,具有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将会极力扶植保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次十八大议题也指出:国家卫生部计划在5年内限制抗生素使用,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的抗生素大国,这样下去国民体质越来越下降,所以要从96%的使用率降到3%,改革期间,这将是保健市场填补空白的千载难逢的大商机。并要求97%的医生攻读营养学,预防学,同时要求医生推广功能保健品。由此,功能保健产品已形成产业,国务院国资委保健产业蓝皮书已发布。所以有人乐观的提出2020年,大健康行业将取代房地产,成为中国第一大行业。
具有天然功能性活性成分的植物提取物,或将成为保健品的主要原料领域。
以上大环境,也折射出植提行业诱人的前景。
所以在国内外重量级利好轰炸下,众多老中药提取车间(被淘汰的和已过了GMP的提取车间,实际自生量达不到产能的一半),极有可能纷纷投入到植提生产环节。因为设备是相通的,但是在客户参观方面,他们比现有纯植提车间更有优势。
以上是大数据,我们再看下现象,远的不说,就说陕西。
天洋、健众和盛华,三传统制药企业已经渗入植提行业(这是渗入比较成功的,还有更多的还在路上)。
因为政策规定2016年1月1日,制药企业将不能外购植物提取物,这将导致众多传统制药企业纷纷扩建和升级自有提取车间。
而传统植提企业,也纷纷建设新厂,适应新政策,如陕西的天一、慧科、昂盛、天之润和旭煌等等。
所以保守估计,植提生产环节,即将进入严重产能过剩时代,或者已经进入了。
如何应对?众说不一,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小米雷军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手机行业,似乎给出了样本答案,值得思考。
对于众多中小型公司,再一次提出西安锐博马剑锋的模式,供大家参考。在2015年7月31日我写过一篇《锐博模式值得植提界朋友思考》。
马总自己种植紫锥菊,控制了农残和重金属、同时持续不断的升级提取工艺、找一家资质齐全的工厂生产,提取物桶上贴的是锐博出品、***生产的保健品模式便签,而锐博只要拿到食品流通许可证,即可。
或许,产能过剩,对于中小型植提公司来说,是个不错的时代。各家扑到一两个自己的产品上,在原料种植、生产、品控、终端使用都做到极致,形成价值链体系,做小而美的企业。至于符合国家安全的生产车间,一抓一大把。
对于大公司,规范生产、获取各种资质和备案,是当务之急,同时延伸到功能性食品领域,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难改变的是观念。但是当产能持续性政策过剩的大环境,不改善,众多广东原先大大小小手机车间的遭遇,在植提行业的上演,将不再是耸人听闻和海市蜃楼。
小车间处境越来越难,规范的大车间,将更有未来。
所以,我再一次提出“植提三极”观点:
大公司分成小团队,独立作战,各团队共用一个总公司生态系统。(新海尔模式)
小公司,专注一极,借大公司生态,共存
多个公司,抱团发展,组合一个超级生态